A-A+
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及ebitda债务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及ebitda债务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ebitda债务保障倍数是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值,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或者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次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
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折旧+摊销)/利息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EBITDA/利息
公式中:
分子:“利润总额+利息费用+折旧+摊销”等于息税前利润EBITDA,
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损益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
体现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
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利息保障倍数的运用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
(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以下为相关计算公式:
5.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初末平均净资产×100%(上市公司用年末数)
6.EBIT=利润总额+列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
7.EBITDA=EBIT+折旧+摊销(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8.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9.债务资本比率(%)=总有息债务/资本化总额×100%
10.长期资产适合率(%)=(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长期负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及递延资产)×100%
11.资本化总额=总有息债务+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递延税款贷项
12.总有息债务=长期有息债务+短期有息债务+其他应付款
13.短期有息债务=短期借款+贴息应付票据+其他流动负债(应付短期债券)+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
14.长期有息债务=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15.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6.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17.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短期投资)/流动负债
18.存货周转天数=360/(主营业务成本/年初末平均存货)
19.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年初末平均应收账款+年初末平均应收票据))
20.应付账款周转天数=360/(主营业务成本/(年初末平均应付账款+年初末平均应付票据))
21.现金回笼率(%)=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2.EBIT利息保障倍数(倍)=EBIT/利息支出=EBIT/(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23.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倍)=EBITDA/利息支出=EBITDA/(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24.经营性净现金流利息保障倍数(倍)=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利息支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25.担保比率(%)=担保余额/(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100%
26.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流动负债×100%
27.经营性净现金流/流动负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期初流动负债+期末流动负债)/2)×100%
28.经营性净现金流/总负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期初负债总额+期末负债额)/2)×100%
ebitda债务保障倍数是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值,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或者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次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
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折旧+摊销)/利息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EBITDA/利息
公式中:
分子:“利润总额+利息费用+折旧+摊销”等于息税前利润EBITDA,
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损益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
体现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
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利息保障倍数的运用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
(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以下为相关计算公式:
5.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初末平均净资产×100%(上市公司用年末数)
6.EBIT=利润总额+列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
7.EBITDA=EBIT+折旧+摊销(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8.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9.债务资本比率(%)=总有息债务/资本化总额×100%
10.长期资产适合率(%)=(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长期负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及递延资产)×100%
11.资本化总额=总有息债务+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递延税款贷项
12.总有息债务=长期有息债务+短期有息债务+其他应付款
13.短期有息债务=短期借款+贴息应付票据+其他流动负债(应付短期债券)+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
14.长期有息债务=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15.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6.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17.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短期投资)/流动负债
18.存货周转天数=360/(主营业务成本/年初末平均存货)
19.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年初末平均应收账款+年初末平均应收票据))
20.应付账款周转天数=360/(主营业务成本/(年初末平均应付账款+年初末平均应付票据))
21.现金回笼率(%)=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2.EBIT利息保障倍数(倍)=EBIT/利息支出=EBIT/(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23.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倍)=EBITDA/利息支出=EBITDA/(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24.经营性净现金流利息保障倍数(倍)=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利息支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25.担保比率(%)=担保余额/(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100%
26.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流动负债×100%
27.经营性净现金流/流动负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期初流动负债+期末流动负债)/2)×100%
28.经营性净现金流/总负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期初负债总额+期末负债额)/2)×100%